《沈河模式》能在全国普遍推广吗?
近些日子,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
自打接触《沈河模式》伊始,我便几乎整日沉浸在兴奋、感慨和激动之中!
这样的感觉,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过了。
尤其,对于一个离开新闻一线近10年的老报人。
我想,我必须冷静下来,将自己的思绪,作一梳理。
激动
记得12月13日,在离开沈阳市区赶往高铁站的路上,听“沈阳日报”评论部主任詹德华向我推荐沈河区经验,并听一旁的区人大代表李岩博士讲述亲身体会时,我心里便不由自主地一“激灵”:啊,这不正是基层人大代表与选民利用网络互联互通的一个极好典型吗?
果然,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了解情况的增多,对于《沈河模式》,我头脑里逐渐有了更加明晰、更加理性也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表像看,它是人大代表与选民沟通的一个全新样式。
从本质看,它是“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
从长远看,它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想想看,如此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典型,当你一步一步走进它、了解它、理解它并报道它时,你的心情,能不激动吗?
(各位欲看《沈河模式》报道,请点击下面蓝色字体:
在沈阳沈河区,我看到了“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
企盼
当我由沈河区人大工作人员高云介绍,加入他们的第一微平台和第二微平台,与人大代表、小区选民和区人大工作人员零距离交流时,从每天那么频繁、那么热切、那么真诚的几十次甚至数百次微信来往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基层的热气腾腾的激情与力量。
这种激情与力量,确实有些久违了!
当我怀着激动心情,几乎一气呵成地写出那篇《在沈阳沈河区,我看到了“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的报道时,我感受到了在“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时,指挥或者亲自采写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一些报道时的那种使命感和自豪感!
当文章刚刚在《码字工匠老詹》发出,便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尤其,沈河区的人大代表们、小区居民们和人大工作人员们,纷纷发表那么热情、那么中肯的留言!那些感激的话语,那些发自心底的鼓励,使我感受到深深的激励与感动!
当我看到短短不到两天,文章阅读量便已超过6万时,我在吃惊之余,产生了一个发自心底的企盼——我多么希望,沈河区的经验能够引起更多读者尤其是上级领导的重视,从而将《沈河模式》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国推广开来哪!
那将对我们的“中国特色人大制度”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啊!
所以,我在与沈河区人大主任杨文凯的微信交流中说,倘若你们的经验能够在更大范围得到认可和推广,对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将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深思
近些天来,在激情中我也冷静沉思,《沈河模式》为什么能够在沈阳沈河区那样一个地区萌芽、生长、壮大?
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是的,肯定有必然性。
但是,也会有偶然性。
必然性在于,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治理制度日趋完善的时代,各行各业肯定都在探索,如何将国家治理制度在本地区本行业更加细化、更加落实。此其一。其二,在一切都寻求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对于微信这个日益进入人们生活视野的现代平台,必然会有人想到,能否将其运用于人大代表与小区选民的沟通呢?这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也必须承认,《沈河模式》的出现,有其偶然性。具体说来,如果没有沈河区人大主任杨文凯这样一位壮心不已,颇具创新意识而又不怕麻烦、不怕吃苦、不甘平平淡淡退休的带头人,这种尝试是不可能出现的。
而且,在《沈河模式》的完善和落实中,区人大恰恰又有着高云等那样一批有理想、有情怀而又兢兢业业想干事的工作人员,这就更加促使了模式在推进中的不断完善。
正因此,反过来说,这样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如果没有具体领导和工作人员热心主动而坚持不懈的认真操作,很有可能,它也会因效果不佳或很不理想而流于形式,衰落甚至夭折!
这大概也是到沈河参观学习者甚众而回去真正落实者不多的原因吧?
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区人大主任,你愿意改变固有的比较轻闲的工作习惯,而去这么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地投入到新的工作模式中去吗?
即使你愿意,你的下级、人大的工作人员们,以及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们,他们也愿意格外吃苦受累地推行《沈河模式》吗?
正因此,再深想一层,如果一种模式或者一项工作,缺乏参与者源自心底的热情与动力,要想从上至下地依靠一个文件去号召、去推行,恐怕也是不现实或者说不一定推得动的。
何况,这么些年,我们确实已经没有依靠一个文件去强行推广基层的什么方法和模式了。
亦正因此,冷静想想,恐怕就不会对《沈河模式》的自上而下推广抱不切实际的期望了。
寄语
行文至此,我应该说一点自己的寄语了。
对于《沈河模式》的策划者、指挥者和参与者区人大杨文凯主任,我想说,小杨(年逾古稀的我,这样称呼你可以吧?),你是我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想干事而且能干事的基层干部。你在自己站“最后一班岗”(或许是吧?)之时,却干出了这么一番轰轰烈烈、有现实意义且有深远历史意义、将会在新中国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事业。值了!不管你们的经验在多大范围推广,或者有多少地区认真学习推广,你都应该没有遗憾了!继续努力,继续探索吧,争取将《沈河模式》发展得更加完善,更加扎实,这样,它也将会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高云和你的同事们,沈河区的人大代表们、小区选民们,以及参与这项伟大实践的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们,《沈河模式》的形成与完善,已近两年,两年来,你们以“收到代表意见建议6214件,马上办了5132件,形成建议件1082件,形成市建议件292件,形成省建议件5件”的卓有成效的业绩,为沈河区、为沈阳市、为辽宁省、甚至为我们的祖国,书写了一项值得记载入史册的业绩!累并快乐着的你们,因为从事这样一项伟大实践而将会是充实的,幸福的!“过程很精彩”,这已经足矣!相信并祝福你们今后的过程更加精彩!你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对于比沈河区更高层次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们,我非常希望你们对于《沈河模式》这样一个可贵的探索,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护,更多的支持,而且,最好能够从体制角度认真琢磨琢磨,怎么让更多的“沈河”从我们的地区冒出来,怎么形成一种考核和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愿意干事的“杨文凯”们,尽快尽多地成长,从而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更多的《沈河模式》,让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更广泛地在基层落实。那么,说句实话,于国于民,那可确确实实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码字工匠老詹》共有六类文章,不妨随便翻翻:
一、时评
在沈阳沈河区,我看到了“中国特色人大制度”在基层的伟大实践!
十八大后首个出狱部级“老虎”——虽然人已出狱,难题并未解决。
二、人生
三、写作
四、人物
五、杨乔(老伴写文章,比老公厉害)
六、新书